您好,歡迎進入北京海暢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網站首頁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咨詢熱線: 15101668825
研究背景
目前關于生物促生劑和曝氣富氧技術多以實驗研究為主,缺少實際工程應用及其治理長效性的效果驗證。基于此,本文以某重度黑臭河道為例實施工程治理,應用超微氣泡富氧技術(移動式曝氣船+定點式曝氣設備)和生物活化技術對治理區的水質和底質進行原位治理,再輔以常規生態修復技術,以實現黑臭消除與生態恢復目的,同時對治理效果的長效性進行分析,為類似的黑臭水體治理工程提供技術支撐與借鑒經驗。 摘 要 針對當前黑臭河道治理工作中出現的黑臭反復,長效性難保持問題,以某內源污染嚴重的重度黑臭河道為例實施原位生態修復。第1階段采用超微氣泡富氧(移動式曝氣船+定點式曝氣設備)和生物活化技術進行水體和底質修復,削減內源污染,改善生境;第2階段應用定點式曝氣設備、生態浮島、水生植物凈化、水生動物多樣性調控進行生態修復,營造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經過近4個月的治理,治理區水質由重度黑臭穩定達到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Ⅴ類水標準,水體COD、NH3-N和TP含量分別為28.79,0.36,0.19 mg/L,去除率分別達到45%、98%和85%以上,治理后水體澄清,可見多種水生動物和沉水植物,河道底質呈現自然泥土色澤,在未進行清淤處理的情況下即達到了泥水共治的效果,水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實現了長效治理。 01 1.水質情況 表1 治理前水質測定數據(2019-04-28) 02 X河屬于重度黑臭水體,水體和底質污染嚴重,水生態結構嚴重缺失。基于此,確定本工程的實施重點是內源污染治理和水環境生態修復,治理目標是改善河道的水生態環境,提升其自我修復與凈化能力,使水質穩定達到GB 3838—2002 Ⅴ類水質標準,技術路線見圖3。工程自2019年5月開始實施,至同年8月底截止,工程具體實施情況見表2。 表2 工程實施情況匯總 1.控源減負 2.水體和底質修復 2.1 超微氣泡富氧 設備布置及船舶的運行范圍見圖4。移動式曝氣船相較于定點曝氣設備的作業范圍更廣。 2.2 生物活化 2.3 生態修復 本工程選擇在X河岸帶種植一定量的蘆葦、菖蒲等挺水植物,通過過濾、滲透、吸收、滯留等作用,減弱進入河道的污染物。X河具有生物量不足,生態系統結構缺失現象,本工程選擇在河道內種植狐尾藻、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并安裝生態浮島,利用植物有效去除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挺水和沉水植物種植、浮島安裝作業在6月中旬進行,累計工作時長9 d,在植物生長穩定20 d左右向水體中投放一定量的白鰱幼苗,豐富該區域內的物種多樣性,完善系統食物鏈結構,進而建造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 03 表3 X 河道治理前后各項水質指標變化情況 04 本工程黑臭的消除主要依賴于曝氣船、定點式超微氣泡發生器和生物活化劑。超微氣泡底層曝氣富氧提高了DO含量,致使水體和底泥環境由厭氧型逐漸轉化為好氧型,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生演化,而生物活化劑的施用增加了微生物種群豐度及數量,使得微生物的活性及代謝強度增強,水體和底泥中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得到顯著提升。治理前期(0~40 d)水體中COD、NH3-N和TP含量下降顯著,去除率分別達到50%、80%和75%以上,其主要源于DO充足,微生物代謝活性旺盛,對COD、NH3-N和TP等污染物的好氧分解效率高,有效抑制惡臭氣體,促進水體和底泥中Fe2+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Fe(OH)3沉淀附著在底泥表面,減少底泥再懸浮和污染物擴散對水質的影響,同時Fe3+與底泥中PO43-的結合進一步降低了TP含量 。治理中期(40~80 d)增加了生態浮島及水生動植物修復,由于外源污染的進入,水體COD和TP指標受影響較大,整體呈先升后降趨勢,而NH3-N受影響較小并呈穩定下降趨勢,至80 d左右COD含量較治理前期增加約5 mg/L,TP基本恢復至治理前期0.4 mg/L水平,而NH3-N含量由4.34 mg/L 穩定降低至1.84 mg/L。治理后期(80~110 d)COD、NH3-N和TP含量均呈穩定下降趨勢,并在一定含量范圍保持動態平衡狀態,COD、NH3-N 和TP的平均含量分別為28.79,0.36,0.19 mg/L,水質穩定達到GB 3838—2002 Ⅴ類標準。 來源于網絡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 電話:15101668825 ICP備案:Copyright ? 2012-2021 北京海暢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