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進入北京海暢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網站首頁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咨詢熱線: 15101668825
治水先治“源”
解決岸上污染根源問題,是水生態修復的前提條件。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水生態治理過程中,解決岸上污染根源問題是前提條件。
如今,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村水環境污染最主要的來源,應該怎樣應對范圍廣、隱蔽性強、成分復雜、監測和治理難度大的農業面源污染呢?本文以長三角地區為例,介紹了具有較強實踐性的稻田退水零直排建設模式及實施效果,為農業面源污染整治提供新的思路。
什么是農田退水零直排?
眼下,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零直排”已不是新鮮事,但農田退水“零直排”卻是個較新的概念。
農田退水零直排就是采用環境工程、生物工程、水利及建筑工程等多專業技術手段,通過在農田旁的溝渠設置一定的處理措施,比如鋪設蓮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及陶粒等填料,農田退水在此沉淀、凈化后,再流入河湖,從而達到減量化的效果。
水稻是長三角地區最主要的種植農田作物,長三角地區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面積高達807.04萬公頃,且多與河網水系緊密相連。
伴隨水稻主要發育期(分蘗期和灌漿期)內人工排水和降雨徑流等退水行為的發生,該地區田間氮、磷養分極易流失,造成稻田周邊水塘及河湖水體富營養化,對該片區流域水環境質量考核造成較大壓力。
以國內長三角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等水平城市—嘉興市為例,該市每公頃稻田退水總氮流失5年平均負荷為36.5千克、總磷流失5年平均負荷為0.78千克。依此平均值推算,整個長三角地區稻田退水氮、磷年均流失量可達29.5萬噸、6295噸。可見,實施稻田退水直排對于緩解長三角地區流域氮磷污染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稻田退水零直排建設工程是充分利用農田建設區域的稻田、溝渠、濕地等自然地理優勢,梳理與探索符合農業、農村實際的生態工程技術和模塊生態化改造工藝,以及因地制宜、優化組合生態溝、生態調蓄塘、生態濕地、生態修復等多種生態友好型工程措施應用。
| 基本原則
(1)依法依規,統籌推進
(2)因地制宜,經濟可行
(3)生態循環,智慧農業
(4)公眾參與原則
| 建設模式
由于各地區自然條件不同,大致有以下三種可選模式,建設工程匯水面積不低于150畝。
模式1:開放型
宜在無退水養水塘、“斷頭浜”,且無條件建設生態調蓄塘的地區建設;建設路線為:農田—生態攔截溝—生態凈化塘—受納水體。
模式2:半封閉型
宜在無退水塘、“斷頭浜”,但有條件建設生態調蓄塘的地區建設;建設路線為:農田—生態攔截溝—生態調蓄塘—生態凈化帶—受納水體。
模式3:全封閉型
宜在有退水養水塘、“斷頭浜”的地區建設;建設路線為:農田—生態攔截溝-生態調蓄塘—“三池兩壩”(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凈化池)—生態凈化帶—受納水體。
| 對建設模式的選擇
在工程建設規劃中,建議飲用水源保護區優先考慮全封閉模式,國控、省市、縣空、鎮控斷面控制區應采用半封閉及以上工程建設模式,其他稻田產區可采用開放型模式。
| 成本分析
根據浙江省嘉興市平湖趙家兜、嘉善西塘、桐鄉紅旗漾等地的實際工程建設投入情況測算,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3種建設模式的投資成本如下:
①開放型模式,每公頃建設成本約2.7萬元;
②半封閉型模式,每公頃建設成本約4.95萬元;
③全封閉型模式,每公頃建設成本約8.1萬元。
| 減排效果
開放模式、半封閉模式、全封閉模式建設工程對于污染物削減可分別按照減排氮、磷的30%、50%、70%計算。
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核心建設內容是氮磷生態攔截溝渠的建設。
簡單來說就是圍繞在水稻四周的生態溝渠,主要由主干排水溝、生態攔截輔助設施、植物等部分組成,通過在溝渠里面種植有吸附作用的水生植物,以生態的方式吸附農田灌溉排水中多余的氮磷元素,根據陳鎮趙家堰兜灌區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區項目檢測數據,經過生態攔截的過濾吸附,農田退水中的30%左右的氮磷被去除。
因用地不能滿足生態攔截溝渠建設條件時,應建設截流井等小型工程設施(截流范圍浙江省取初雨8mm-10mm),減少氮磷等過量營養物質向受納水體排放。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 電話:15101668825 ICP備案:Copyright ? 2012-2021 北京海暢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